陶瓷新聞

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全集

2023-04-21
拉坯——將坯泥放在捲軸上(即輪上),利用捲軸旋轉的動力,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,這是我國陶瓷生產的傳統方法,這個過程稱為拉坯。盤、碗等圓形器皿採用拉坯法成型。

手繪陶器
拉坯——當拉拔毛坯半乾時,將其放在捲軸上,用刀修整,使表面光滑、厚實、均勻,此工序稱為拉坯。

挖足——圓器拉坯時,底部留有3寸長的泥靶(柄),然後將挖器的底足挖入底足,這個過程稱為挖足。

粘土條狀建築——一種原始的陶器成型方法。製作時,先將泥捲成長條,然後按形狀要求自下而上成型,再用手或簡單工具將里外抹平,製成器皿。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陶器常常在內壁上留下泥盤的痕跡。

輪系——用輪式輪子製作陶瓷的方法,主要部件是一個木質圓輪,輪子下面有一根立軸,立軸下端埋在土裡,有一個輪轂,方便輪子轉動。利用輪機的旋轉力,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。旋轉法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,製作的器物形狀規整,厚度均勻。

逆燒——一種燒製瓷器的方法。箱內放入墊餅或耐高溫細砂,對器物進行正式的烘烤,稱為回燒。

逆火過程中如何疊放三角墊片

疊堆——一種燒製瓷器的方法。即多件器物疊在一起焚燒,器物間隔放置,墊住被燒物。可分為:

(1)疊釘,古代就用這種方法;

(2)支圈疊燒,如固定窯;

(3)疊釉或刮釉疊放,即在器物(多為盤、碗)心部刮去一圈釉,再從疊放的燒製器物上刮去一圈釉,然後將疊放器的底足(無釉)置於其上,一般10片左右逐層疊放,這種方法多見於金岱製品。

過燒——一種燒製瓷器的方法。即把瓷器蓋在有支撐環或桶梯形撐條的盒子內烘烤,始於北宋,景德鎮及東南地區的青白瓷窯係也有使用。優點是產量高、變形小;缺點是器物口部無釉,使用不方便。

素燒——指需要兩次燒成的陶瓷,即先入窯以低溫(約750~950℃)燒成坯體,稱為素燒,然後再施釉入窯燒製。可增加坯體強度,提高真品率。
澀圈——瓷坯疊放前,在器物內部刮去一圈釉,未上釉的地方稱為“澀圈”,流行於金元時期。
浸釉——浸釉是陶瓷施釉工藝之一,又稱“浸釉”。將坯體浸入釉中一段時間後取出,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膏粘附在坯體上。釉層的厚度由坯體的吸水率、釉漿的濃度和浸漬時間來控制。適用於厚胎體及杯碗製品上釉。
吹釉——是中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。用細紗套在竹筒上,沾上釉料,用口吹釉,吹釉次數視器物大小而定,多則17~18次,少則3~4次。其優點是使器物內部釉色均勻一致,這種方法多用於大型器物、薄胎及釉面製品。首創於明代景德鎮。
施釉——對大型器物施釉的工藝,是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。雙手各拿一個碗或勺子,舀出釉漿,倒在坯體上。
施釉——中國傳統施釉方法之一。操作時將釉膏倒入坯體內部,然後搖動,使上下左右均勻施釉,並將多餘的釉膏倒出,此法適用於瓶、壺等器物。
印刷——一種陶瓷裝飾技術。坯體尚未乾燥時,就在坯體上印上刻有裝飾圖案的壓痕,因而得名。春秋戰國時期,印花硬陶得到廣泛應用,從此成為我國陶瓷傳統裝飾技法之一。宋代定窯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。
劃花——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。用尖頭工具在瓷坯上劃線,裝飾圖案,故名。盛於宋代,有花鳥、人物、龍鳳等。
雕刻——瓷器的一種裝飾技術。用刀在瓷坯上刻出裝飾圖案,故名。其特點是用力較大,線條比筆劃更深、更寬。盛於宋代,以北方耀州窯的雕花器物最為著名。
採花——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。在畫有圖案的瓷坯上,除去圖案以外的部分,使圖案凸出,故名。始於宋代北方磁州窯系,以棕白花為最具特色。金元時期,山西窯瓷也相當盛行,黑釉花獨具特色。
珍珠磨地——一種瓷器裝飾技術。劃傷的瓷坯上,縫隙中佈滿了細密的珍珠紋,故而得名,從晚唐河南密縣窯起,宋代流行河南、河北、山西瓷窯,以河南登封窯產品最具特色。
貼花 - 一種陶瓷裝飾技術。採用成型或揉捏等方法,將胎泥製成各種圖案,然後粘貼在坯體上,因而得名。唐代、沙窯的綠釉褐貼花,以及河南鞏縣窯的唐三彩貼花裝飾,均享有盛譽。
剪紙貼花 - 一種瓷器裝飾技術。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,它將剪紙圖案移植到瓷器裝飾上,因而得名。原宋代江西吉州窯,黑釉茶壺中,飾有梅花、木葉、鳳凰、蝴蝶等圖案,剪紙效果顯著,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。
化妝泥——一種美化輪胎顏色的方法。為了補償瓷胎顏色的影響,在胎坯上塗上一層白色瓷土,使胎面光滑潔白,從而改善釉色,這種方法所用的瓷土稱為化妝土。化妝泥始於西晉浙江婺州窯青瓷,隋唐時期廣泛使用北方白瓷,宋代磁州窯瓷器的使用也很普遍,尤其是剔除品種使用較多。
金描——一種陶瓷裝飾技術。它是在陶瓷上塗金,然後燒製而成,因而得名。宋代定窯有白釉描金器和黑釉描金器,據文獻記載,宋代定窯“以蒜汁描金”。此後,遼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瓷器上都出現了金畫。
紫鐵足——瓷器的裝飾特徵。南宋官窯、傳家窯和宋代龍泉窯的一些品種,由於胎骨含鐵量較高,在還原性氣氛中燒成時,器口釉流於水下,釉層薄時胎色呈紫色;足部裸露部分呈鐵黑色,即所謂“紫鐵足”。
金絲絲——瓷器的裝飾特徵。傳家窯瓷器,由於燒成時胎釉膨脹係數不同,形成釉面開片,大粒片呈黑色,小粒片呈金黃色,一黑一黃,即所謂“金絲鐵絲”。
開口——由於燒成時胎釉膨脹係數不同,宋代官窯、傳家窯、龍泉窯個別品種具有開口特徵。宋代以後,景德鎮窯也有仿燒。
肋骨 - 瓷器的裝飾特徵。南宋龍泉窯青瓷,有的部位製作有條狀突起,施釉時釉特別薄,顏色淺,反差大,即所謂的筋。
蚯蚓走泥紋——瓷器的釉面特徵。瓷坯上釉乾燥後,釉層產生裂紋,燒成過程中釉料流動,彌合裂紋,造成蚯蚓爬出泥土後留下的痕跡,故名。是宋代河南省蔚縣鈞窯瓷器的一大特色。
蟹爪紋——瓷器釉面特徵。由於器物施釉時,厚釉下垂形成淚痕後留下的痕跡,故名,這是宋代定窯白瓷釉色的特點之一。
繩文 -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裝飾圖案之一。因圖案形狀如打結的繩紋而得名。在尚未乾燥的陶坯上使用纏繩或刻繩紋的陶拍,燒成後在器物表面留下繩紋圖案。
幾何圖案——陶瓷裝飾圖案之一。點、線、面構成各種規則的幾何圖形,因而得名。如三角形紋、格子紋、方格紋、鋸齒紋、圓形紋、菱形紋、鋸齒紋、雲雷紋、背紋等。
We use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, analyze site traffic and personalize content. By using this site,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. Privacy Policy
Reject Accept